來源:中國貿易報 作者:趙淵青 2023-08-16 08:39:35
湛藍的天空下,一塊塊稻田倒映著藍天延伸到遠方。
這是莫桑比克規模最大的水稻種植基地,自2017年中鐵二十局負責管理以來,來自中國的管理團隊和農業技術,讓當地民眾的生活和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這塊黑土地成為了希望的田野,處處涌動著喜悅和希望。
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鐵二十局)負責管理的莫桑比克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是“中莫六大重點產能合作項目”之一,也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種植項目。這個集水稻種植、倉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項目,自2017年實施以來,就受到中莫兩國領導人的高度關注。時任莫桑比克總統格布扎將項目生產的大米取名“好味道”,現已成為莫桑比克一個家喻戶曉的大米品牌。
規模一年比一年大:
從爛泥地到4.5萬畝
對于莫桑比克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的水稻種植大戶何塞·吉爾達爾來說,沒有什么能比收獲更讓人快樂了。
新一季的收割季剛剛結束,何塞·吉爾達爾一邊將顆粒飽滿的水稻運送到生產加工廠內,一邊組織工人翻耕土地準備新一輪的種植。
“我現在承包的水稻種植面積足足有4公頃,莊稼豐收后,我只需把糧食交給中鐵二十局進行倉儲、加工和銷售,自己無須再為銷路發愁?!睆淖畛?5畝承包嘗到甜頭,到不斷擴大承包規模,過去6季的收獲,讓何塞·吉爾達爾獲得了收益和保障。
和何塞·吉爾達爾一樣,幾年來,近千名種植戶都覺得這種合作模式大大減少了種植成本和風險。這也成為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規模越擴越大的根本原因。負責項目管理6年多來,中鐵二十局采取“公司+小農戶”的經營模式——由公司負責土地開墾、溝渠清理、圍堰修建等農田開發工作,再為當地種植戶提供資金、生產資料、農機和技術等方面的服務,最后依照合同收購稻谷。
“別看如今在農田里,道路縱橫交錯、溝渠首尾相連,當年卻是一片荒草叢生的爛泥地?!敝需F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負責人郭煒說,積水多、淤泥深,調配來的大型機械進不去,他們一邊修理便道、一邊開墾土地。
割草平地、清挖溝渠、維修泵站……忙碌了整整大半年的前期開墾工作后,終于在2017年11月,首批被翻耕得平平整整的田地終于交付了。2018年4月初,中非賽賽農業項目舉行開鐮收割儀式,30多戶種植戶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季?!拔乙恢庇浀檬状问崭顣r的場景,農戶興高采烈,在自己的承包田里敲鑼打鼓,跳起了草裙舞?!惫鶡樥f。
而及時收購稻谷、支付糧款的做法,也更是讓農戶們的積極性有了極大的提高。從種地賠錢到有可觀的收入,促使本地農戶種田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爭相同項目簽訂種植合同,本地水稻種植面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從第一年僅30多戶簽約,到如今的1000多戶,到如今,中非賽賽農業的種植面積也擴大到了4.5萬畝,這一切都極大地帶動了當地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從畝產100公斤到突破550公斤
空中有無人機噴灑農藥、田間有大型的收割機開足馬力馳騁……中非賽賽農業項目的第三個收割季,比往年提前了半個月??吹窖矍皦延^的豐收景象,新任加扎省省長瑪格麗特感嘆道:“中國的現代化、機械化技術改變了加扎省傳統農業,促進了我們農業的發展。希望中鐵二十局能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惠及更多農戶,進一步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p>
“過去,我們由于不懂育苗、缺少農機設備,只能靠天吃飯,勉強維持生計。自從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在家門口落地,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焙献鞣N植戶本尼,是中鐵二十局首屆農業技術培訓班的學員,這些年在中鐵二十局的組織下,他先后參加過數十場農業技術培訓。
以前,當地的農戶沒有先進的種植技術,每畝地只能收獲100公斤糧食。和項目建立合作關系后,中鐵二十局聯合南京農業大學、莫桑比克蒙德拉內大學孔子學院,對農戶們進行專業的水稻種植技術培訓?!拔覀儾捎盟竞抵辈?、水直播、人工插秧和機械插秧等多種模式,相互結合,總結出了簡單實用且本地人易掌握,適合莫桑比克乃至非洲大陸應用的水稻種植技術,產量接近中國國內水稻種植的水平?!敝需F二十局中非賽賽農業項目負責人胡計高說,6年來,他們已經舉辦了20余期拖拉機、收割機等農用機械培訓班,培訓了1500多名本地農機司機。
這些年,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和本尼一樣,所有種植戶都能夠獨立操作機械,掌握了科學的種植方法。所承包農田的平均產量也由每公頃3噸,提升到了每公頃7噸甚至9噸。如今,農戶們的種植范圍由大米逐漸拓展到其他農作物、經濟作物。
中非賽賽農業項目給當地民眾帶來的變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成為合作種植戶幾年間,本尼家里的收入翻了幾番,從蘆葦和稻草搭建的簡陋房屋搬進了嶄新的水泥房。穩定的收入來源讓5個孩子有了教育保障,現在,兩個大些的孩子已大學畢業,另外3個在中學讀書。
“今年,我還拿出一部分收入飼養了20多頭牛和一群雞鴨,購置了從前不敢奢望的汽車和摩托車?!北灸岣吲d地說。 在莫桑比克,和本尼一樣受益于該項目的居民還有很多。
產業一年比一年旺:
從“一畦田”到產業示范園
將晶瑩剔透的稻米和甘甜可口的純凈水放到一起,經過時間的陳釀,就會沉淀出醇馥幽郁的白酒。
中方員工帶來的中國傳統釀酒技術,如今又讓“好味道”大米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澳怼?,這是大家給這香醇的美酒起的名字。
從“好味道”到“莫醉”的蛻變,是中非賽賽農業項目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
“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們后來還專門建設了1條日產150噸大米的生產線和10萬噸糧食存儲倉庫,全方位打造了一座現代化的產業園?!敝需F二十局中非賽賽農業項目負責人胡計高說,在他們打造的集種植、養殖、食品加工、貿易、物流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現代化產業園中,酒廠、米糠油加工、飼料加工、養豬、養魚、桑蠶養殖等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加水稻加工廠負責檢查維護機器設備的當地員工馬奈卡說:“莫桑比克人過去的主食只有木薯和玉米做成的‘西瑪’,大米是富人才能吃得起的食物,感謝中國朋友,讓我們也能吃上‘好味道’的白米飯?!?/p>
“我們從中國引進了先進的全套處理設備,當地種植戶種植的水稻,經過這些全自動化設備的清理、脫殼、碾米、過篩、選色后,口感好、品質高,在消費者中贏得了良好口碑?!彼炯庸S廠長李愛龍說,“2019年3月,莫桑比克部分地區遭受強熱帶氣旋伊代的侵襲,受災嚴重,他們主動捐贈給莫桑比克政府的10噸大米就是在這條生產線上加工完成的?!?/p>
目前,中鐵二十局已經在當地開設兩家直營店鋪,同上百家經銷商、代理商開展合作,年銷售大米約1.1萬噸。
“我們許多種植戶都想繼續擴大承包種植規模,因為中國專家的幫助讓我們對此信心十足?!边@6年來,親眼看見自己承包的田地里,一粒粒種子播種、一片片綠葉生長、一穗穗稻谷收獲,何塞·吉爾達爾和種植戶們的眼神中都充滿著幸福與希望。
這充滿希望的黑土地,這一粒粒飽滿的“好味道”,都是“一帶一路”倡議合民愿、惠民生、得民心收獲的最佳證明。
(作者單位: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