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貿易報 作者:本報記者 張凡 2023-08-16 08:46:37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簽署行政令設立對外投資審查機制,限制美國主體投資中國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這是繼建立對華投資的全面審查、公布中國軍工復合體名單后,美國打壓中國技術領域的又一張牌。
只不過這張牌美國恐怕又是白出了。
在全球經濟復蘇面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我國依然保持著引資吸引力。特別是在高技術引資方面,我國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引資增長7.9%,占比提升3.9個百分點達到39.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引資增長28.8%。從來源地來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對我國投資分別增長173.3%、135.3%、53%和14.2%。而反觀美國,自從中美經貿摩擦發生以來,美國對華投資一直下降,2022年美國在華直接投資金額約為110億美元,而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為1891億美元,美資份額占比較小。這說明,這次的限制令對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吸引外資、發展高科技領域的影響有限。
之所以受到全球投資者的青睞,還與中國科技產業實力不斷提升息息相關,中國是投入產出比較高的地區之一。從創新實力來看,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至第11位,創新氛圍日益濃厚,而且當前我國的工程師紅利正在取代人口紅利,在逐步釋放中構筑新優勢;從市場角度來看,我國擁有廣闊的技術應用場景,特別是數字經濟規模在2022年已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從數字經濟領域將會誕生移動通信、平臺經濟、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多個超萬億規模的產業;從企業實力來看,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球獨角獸企業的總數量達到1637家,中國獨角獸公司為394家,占到了全球的24%。這樣來看,受投資限制令進一步影響的,仍然是手中握有資金尋找優良投資標的的美國投資方。
中國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中國對外開放與自主創新這兩條腿走路。從歷史上看,美國對中國的禁運、封鎖從來沒有阻擋中國相關產業崛起的步伐。我國之所以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是因為我們能夠在更好利用全球要素服務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在美國妄圖推動“脫鉤斷鏈”或曰“去風險化”的當下,西方國家并非都是跟風起哄。因此,我國可以積極擴大對外開放,與其他西方國家求同存異,以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推動改善外部環境。我國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是以制度型開放引領高水平開放。在具體行業方面,不斷加大數字經濟、金融服務等領域的開放,在統籌好金融發展與風險防范的同時,引導國際資本投資關鍵科技產業。特別是要用好自貿試驗區等制度創新試驗田,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讓外資進得來、留得住。
另一方面,支持鼓勵中國科技企業加快國際化、全球化步伐。支持鼓勵中國科技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在擴大企業規模、積累應用場景的基礎上,打造國際合作樣板案例,為吸收、用好國際化、全球化資源,特別是資金、人才等筑牢基礎。
為抵消美國推出的這一系列限制措施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除了應加強與美方的對話之外,可以打出的牌就是開放、開放,這次也還是開放。開放是一張明牌,更是一張王牌。
縱觀人類科技史,合作交流是一項科技成果發揚光大的唯一途徑,躲在某個角落的科技成果,要么沒有推廣價值,要么走向滅亡。特別是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分工日益復雜、需求決定供給的當下,任何國家想要通過搞“小院高墻”來保證自己在科技領域的絕對競爭力,那都是自找苦吃。